四川青神县委办
2023年07月13日13:28 来源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图为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政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,县委办主任李仕贵在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研讨行圆桌论坛上发言。
青神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,全域位于成都都市圈规划核心区,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、中央农办三农政策基层联系县。位于青神县城东北约5公里处的高台镇百家池村,幅员面积7.1平方公里,下辖4个村民小组、农户1114户、人口3291人,“老龄化”“空心化”现象突出、村级发展能力不足、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等问题逐渐显现,给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。近年来,百家池村通过以党组织引领为核心,打造“微阵地”、培育“微组织”、做优“微服务”、开展“微活动”,不断深化和创新基层治理,夯实治理基石,提高治理效能,全面推进乡村组织振兴,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、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“乡村善治”之路。
一、强化党建引领,夯实乡村基层基础。大力实施“战斗堡垒”工程,拓展组织设置,优化运行制度,建强党员队伍,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。一是严密组织体系。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,以升格村级党组织为基础,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(党小组)4个,形成“行政村党支部(总支、党委)—村民小组党支部(党小组)—党员联系户”的三级组织架构。二是提升运行质效。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权责三张清单,开展重点村提级监督,强化“一肩挑”村干部监督管理。建立党委班子成员党支部联系点,县乡两级党委班子成员挂联指导村级党组织,加强村民小组党支部运行指导。探索建立村干部政治体检和政治素质考核制度,综合运用“述、查、谈、评、改”工作法,提升党组织运行效率和工作效率。三是育强党员队伍。大力实施新时代村干部提能工程,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“老乡镇”“老支书”结对帮带新任村党组织书记,提升“头雁”履职能力。实施农村发展党员专项计划,加大从优秀农民工、致富能手、后备力量中发展党员力度,多源头多途径吸纳真抓实干的能人参与投身乡村治理。
二、打造“微阵地”,构筑乡村“同心圆”。聚焦“阵地行政化、村民不愿来”等问题,构建1个村级主阵地、N个村民小组微阵地的“1+N”村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,推动党群阵地和服务下移。一是建阵地。整合闲置集体土地、农户废弃房屋、村民活动广场,在每个村民小组打造集议事、活动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“邻里百家”“村民议事坝”等综合性党群“微阵地”,就近就便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活动空间。二是搭平台。搭建“有事来协商”平台,建立“有事公开议”协商议事制度,常态开展村民说事、民情恳谈、百姓议事等活动,有效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。三是活载体。创新开展“书记坝坝会”“书记龙门阵”,每月组织村“两委”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,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矛盾,引导村民热心聊村事、积极议村事、协力办村事,发动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力军。
三、培育“微组织”,激发乡村“新活力”。加强农村群众性、公益性、互助性组织建设,通过组织发动组织、组织带动群众,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,把村民凝聚起来。一是建强自治组织。规范建立村民议事会、老年协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,修订完善村(居)民自治章程,落实“四议两公开一监督”、党务村务财务“三公开”等制度,推动形成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。二是培育群众组织。成立纠纷调解、养老育幼、产业发展、婚丧嫁娶等多类群众自组织,构建村民利益表达载体,推动农民素质提升、传统文化传承、丰富群众生活,强化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。三是孵化社会组织。采取“镇村筹集、乡贤捐赠”筹资设立5万元社会组织孵化基金,以政府购买方式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入驻村组微阵地,开展居家养老、留守儿童关爱等服务活动,延伸村党组织服务手臂,提高基层服务水平。
四、做优“微服务”,深耕治理“关键点”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聚焦村内大小事务,全力推进“微服务”落到实处,不断提升群众“三感”。一是网格式服务。创新开展乡村治理“片长制”,以20—40户为参考,划小治理单元,整合县级职能部门基层辅助人员和镇村自设辅助性岗位,统筹选任38名治理“片长”,实行片内人、地、事、物、情统归片区管理,制定“片长”6大类35项服务事项清单,及时服务片内群众。二是点单式办理。依托“1+N”村级党群服务微阵地,健全镇村干部“接访日”制度,实行“群众单点、镇村办理、部门协同”便民服务机制,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村民“家门口”。实现供需高效对接、问题快速办结。三是项目式供给。每季度梳理公示“需求清单”“资源清单”“项目清单”三张清单,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根据村民需求和可借助资源设计服务项目,经村“两委”审议申报、乡镇党委评估备案等程序,确定服务项目内容和目标任务,项目化开展服务,实现服务精细高效、整体覆盖。
五、开展“微活动”,营造乡村“好风气”。以提升乡风文明为重点,开展“百家系列”活动,厚植邻里文化,紧密邻里关系,促进乡村文明和谐。一是传承“百家文化”。发动村民捐献家庭发展史、老照片、老物件等打造“村史馆”,组织村民开展农村文化创意产品创作?姑袼孜幕疃,在春节、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“牛儿灯”灯舞表演、龙太子抢鸭等主题文化活动,以传承民俗文化拉近邻里关系。二是选好“百家明星”。通过“组织+个人”推荐、村民代表投票、村“两委”复审,每季度评选“最美庭院”“最美民星”,制作“最美之星”文字图集,在“微阵地”公示,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好风气。三是点亮“百家心愿”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,每月固定一天开展“共唱一首歌、共吃一顿饭、共做一件事”系列生日活动,组织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党员志愿者开展卫生清洁、心灵慰藉等服务,营造和谐暖心氛围。
深化“一领四微”的实践探索,还需久久为功,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。一是处理好长期愿景和短期目标的关系。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,是持久战,不是攻坚战,不能毕其功于一役,我们需要保持等一棵树苗长大的历史耐心,不求名动一时的轰轰烈烈,但求利及长远的点点滴滴;要立足实际情况,克服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的思想,干一件成一件,不断累积发展优势,多做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工作。二是处理好县乡统筹和基层探索的关系。我国地域辽阔,乡村类型多样复杂,不同乡村之间差异很大,必须遵循乡村发展内在规律分类推进,不搞“一刀切”和“齐步走”。既要县乡统筹,又要鼓励基层群众积极探索,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工作经验。三是处理好组织引领和群众主体的关系。既要注重以政策引导、市场机制和行政力量配置资源、调节供需,一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;又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,坚持为农民而建、为农民而兴,激发广大农民提高生产效率、改善生活水平、改变生活方式,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相关专题 |
· 专题报道 |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